close

 


寶寶在成長過程中,由于教養不當,會養成很多壞習慣。為了阻止這些壞習慣的養成,家長們應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?一起來學習吧!


  1、撿髒東西吃


  幾乎所有的寶寶都曾經有過撿東西吃的行為,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形成了壞的習慣。


  在寶寶還很小的時候,父母就應當在日常生活中給他灌輸東西掉在地上就髒了,不能再撿起來吃的正確觀念。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食物掉到地上的情況,這時父母應該對孩子說:“喲,東西髒了,我們需要洗一下。”並立即去清洗;或者告訴孩子食物已經髒了,不能要了,並立即將地上的髒東西打掃到垃圾桶裏。而千萬不要因為害怕浪費食物而將其揀起直接放入自己嘴中。


  有統計顯示,有撿髒東西吃壞毛病的寶寶,其父母大多有那些食物掉在地上覺得扔了可惜,撿起來塞自己嘴裏的做法。記住:當你告訴寶寶“掉地上太髒了,媽媽吃了,給你新的。”的時候,寶寶根本理解不了這麽多,他只明白的是,既然媽媽可以撿起東西吃,那麽我也可以……另外,因為小寶寶辨別事物和是非的能力還比較差,所以在他看來,東西掉在床上、桌上和掉地上是一樣的。因此爸爸媽媽對于掉到床上、桌上的東西也要遵照上面的原則處理,不要以為幹淨就撿起來吃掉,這樣會在無形中誤導了您們的小寶寶。


  當然,這裏說的不僅是要在家中這樣,在戶外更是應當如此。


  改正方法


  因此爸爸媽媽要注意:


  ⑴細菌在潮濕的地方繁殖得比較快,因此要避免寶寶在這樣的地方撿拾東西吃。


  ⑵在戶外,任何東西掉到地上都不要撿起來吃,因為此處有可能曾留有貓、狗等動物的糞便。


  ⑶餐桌有小東西,一定要立即拿走,以免寶寶當成食物誤食造成嚴重後果。


  ⑷當孩子在地上撿東西吃時,父母一定不要怒斥孩子,也不要用手打掉他手裏的東西,這樣會驚嚇   到年幼的孩子。


  2、扔東西


  孩子一般到了6~8個月,就開始有扔東西的行為了。


  當孩子在無意中扔起東西的時候,他會異常興奮,會認為自己又多了一項大本領,因此會非常高興地進行多次重複,同時也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,能夠給予他贊揚。在重複的同時,寶寶實際上也是在學習。比如:他會觀察物體的墜落軌道、方式,並注意不同物體落地時的聲音;他會逐漸發覺扔東西和發出聲音之間是存在著必然關系的,從而學習了邏輯知識;從扔出東西到等待聲音,從而學會心理期待等等。


  所以,扔東西對寶寶而言,是必經的一個成長階段,對于寶寶的智力和心理成長都有很大好處。


  但是,父母在這件事情上的不同態度會導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發展。


 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,在寶寶開始掌握這項技能的時候,提供給孩子一些適當的玩具(比如線球、皮球等等),並創造一個安全、寬敞的環境,讓寶寶扔個夠。在寶寶剛開始扔東西的時候,父母應當給予大量的表揚,這樣可以增強小寶寶的自信心和快樂情緒,讓他能快樂愉快地玩、輕松地接受知識。但當他慢慢長大後,應注意逐漸淡化他的扔東西行為,以免養成不良的習慣。


  改正方法


  需要注意的是,寶寶因為年紀小,手、腦綜合協調能力不夠完善,所以在扔東西的時候,可能會不慎損壞物品(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),對此父母一定不要大呼小叫,也不要過于批評孩子,因為父母的反應會讓孩子感覺很特別、很誇張,這將無形中強化了他用扔東西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的意識,以後一旦他想引起別人注意或想表現自己,都會想到用扔東西的方式來實現,這樣最終會讓他形成扔東西的壞習慣。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扔東西的壞習慣,那麽媽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:


  ⑴設計各種扔東西的遊戲,讓他扔個夠,把壞習慣變成一種技能。如扔球、擲沙包等,並可教給他各種投擲技能。


  ⑵寶寶兩歲以後已經有一定的辨別能力了,爸爸媽媽要耐心地告訴他什麽東西可以扔,什麽東西不能扔。


  ⑶如果孩子扔東西影響了其他人休息、工作等,要對孩子提出正面批評,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。


  ⑷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氣、發泄而扔東西,那麽爸爸媽媽應先和孩子進行溝通,了解對孩子生氣的原因。如果理由是正當的,要對寶寶加以同情,並給予他安慰;如果是因為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,則可以采取轉移目標的方法進行處理。


  ⑸有時寶寶扔東西只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等成人的注意,所以只要稍微加強對寶寶的關注程度,讓寶寶感覺到父母在注意他,就可以避免孩子亂扔東西的壞習慣。


  ⑹告訴孩子扔出的東西要自己撿回來,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孩子亂扔東西的毛病。


  3、破壞性行為


  孩子隨著能力的提高,將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。它一般分為兩種情況


  一種情況是:寶寶長到快2歲的時候,好奇心開始逐漸增強,對所有的物品都很感興趣,喜歡東摸摸、西看看。但是由於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手、眼協調能力都還比較差,對各種物品的性能也不是很了解,所以難免會破壞一些東西(有時甚至可能是父母十分喜歡的東西),這應該得到父母的諒解。


  另一種情況是:當孩子手中的工作遠遠超過了他的實際能力,多次嘗試失敗後的挫折感往往會激怒年幼的孩子,為了發泄自身的沮喪感,孩子就會做出一些破壞性的行為。


  如果屬於這種情況,父母千萬不要訓斥孩子,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很委屈和被誤解,感覺自己很孤立,從而産生憤怒的情緒,甚至有意采取更大的破壞行動來表現出他的憤慨,或者故意繼續破壞來挑逗父母,看父母生氣的樣子,從中獲得滿足抵消失敗的感覺。


  改正方法:


  對於孩子的破壞性行為,父母要注意採用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他改正:


  ⑴對於他所破壞的東西,凡是能恢複原狀的,父母要求孩子和自己一起將它加以恢複和修補。


  ⑵告訴孩子不管是因為什麽,破壞東西是一種不好的行為,應盡量避免和改正。


  ⑶搞清孩子破壞的原因,不要過分批評,應采取措施安撫他的異常情緒。


  ⑷多陪寶寶做遊戲,提高他的動手技能,幫助他取得小小的成功,培養他的成功感。


  ⑸對於孩子的各種情緒,成人要多用心加以體會,並適時地替孩子表達出來。當孩子明白爸爸媽媽理解他的意思後,他的憤怒就會大大地降低,從而放棄過激的破壞性行為。同時,這對親子關系也大有好處。


  ⑹在日常生活中,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平靜,要冷靜地處理各種問題,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。


  ⑺要積極鼓勵孩子的好奇心,並盡可能地提供給孩子一些可以滿足好奇心的玩具,如拼拆玩具。


  ⑻成人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其他人惡意或無意地慫恿、縱容孩子的破壞性行為,如果有,一定要立刻加以制止。


  4、任性與發脾氣


 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,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,尤其是在2~4歲最為常見。


  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、嬌慣,凡事都順著孩子的心意。一旦某件事不能按照孩子的想法去做,孩子就會任性地大哭、大鬧。


  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,這就讓孩子意識到了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,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,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。


  此外,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有限,在多次嘗試、努力做某件事情後仍舊失敗,這種挫折感也會讓孩子大發脾氣。


  改正方法


  對於這些情況,爸爸媽媽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方法:


  ⑴平日不要過于嬌慣孩子,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,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不是萬能的,不是他的每一個要求都能夠實現。


  ⑵年幼的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多變,因此爸爸媽媽在處理事情時要思想先行,在考慮好可能發生的情況及處理的辦法之後再行動,以免到時不能應付孩子的任性撒嬌。


  ⑶ 對待孩子任性和發脾氣,雖然心裏很著急,但臉上不要過於表露,可以採取不理睬的方式淡化法處理,孩子在自覺沒趣後會自己停止。


  ⑷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讓他將精力投入新的事物中。孩子是健忘的,自然就會忽略剛才發生的事情。


  ⑸ 盡量不要讓孩子第一次發脾氣就得逞,勝利感會激勵他以後次次都使用這種方法。


  ⑹當著孩子的面多誇獎別的聽話的孩子,讓他多接受正面暗示,意識到任性的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。為了博得爸爸媽媽的表揚,他也會學得很乖。


  ⑺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表現出自己沒辦法,也不要說諸如“再不聽話我揍你”等話語。


  ⑻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,特別是做不到的事情,而答應了的一定要做到,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,孩子才可能信任、明白它的分量。


  ⑼適當懲罰,告訴孩子因為他發脾氣而錯過了他盼望已久的活動,這足以令他在下次發脾氣前慎重考慮。


  ⑽家人態度要一致,不能一人一個態度,讓發脾氣的孩子鑽空子。


  ⑾讓孩子在多種選擇中自己做出決定,因為是他自己的選擇,他不太好意思發脾氣。


  ⑿要堅定,不要因為孩子的大哭而改變主意。


  5、攻擊性行為


  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經曆咬人、打人的階段,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成長階段。一般情況下采用淡化的方法很快就會過渡過去。但是也有不少寶寶會進而養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習慣,需要大人加以糾正。


  造成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很多。打人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;可能是他發泄不快的一種方法;也可能是模仿別的小朋友、父母或電視的行為等等。咬人可能是1歲半前口唇期寶寶的探索性行為;可能是模仿小動物的動作;也可能是親吻的表現,不過是力度掌握的不準而已。


  改正方法


  對于這些攻擊性行為,父母要注意:


  ⑴父母要以身作則,平日不要有打孩子等攻擊性行為。


  ⑵不要讓孩子看暴力電視。


  ⑶平時要教育寶寶講文明,在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友好,不要打人罵人,如果欺負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。


  ⑷要培養孩子的各種技能,特別是社交能力和語言能力。


  ⑸教孩子講出憤怒的情緒,父母加以適當的疏導。


  ⑹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了,父母要勇於批評別人的孩子。否則,我們的寶寶會失去安全感,覺得只有打別人才能保護自己。


  ⑺不能雙重標准,自己孩子被攻擊就沒完沒了地大吵大鬧;自己孩子攻擊了別人就無所謂,甚至洋洋得意,這只能給孩子非常壞的影響。


  以上列舉了一些寶寶常見的不良習慣,希望對各位媽媽爸爸有所提醒,您們的正確指導將影響孩子今後的行為規範。   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第一名的窩 的頭像
    第一名的窩

    第一名的窩

    第一名的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